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物联网的特大城市地铁站安全管理研究*

来源:物联网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9 12:4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大发展,我国地铁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地铁的高速发展,一方面适应了城市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其系统存在的缺陷常会造成一些隐患。希腊建筑师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大发展,我国地铁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地铁的高速发展,一方面适应了城市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其系统存在的缺陷常会造成一些隐患。希腊建筑师C.A.Domadis[1]曾说过“一个城市必须在保证自由、安全的条件下,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人类城市的一个特定目标”。事实上,这里既有专业技术的问题,更有安全管理规范的问题。地铁站突发事件这样的灾害应该是可以预控或采用科学技术来降低灾害损失的。本文将从监控、救援、疏散等方面讨论基于物联网的地铁站安全管理问题。

1 地铁站火灾监控、救援和疏散管理现状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地铁站这类人员密集场所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场所本身消防安全的风险评价和人员应急疏散的路径评估方面。黎伟等[2]根据城市地铁站内人员密集场所人员数量大、流动性强等特点,提出了风险评估的框架与流程,并对风险评估标准化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初步探索;王奕璇[3]通过对地铁、火车站等典型人群密集场所的安全风险隐患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暴力犯罪防控的措施;陈冬萍[4]结合一种基于激光检测设备的大客流监测预警系统展开论述,为地铁站内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方合理开展大客流预测预警工作,削减公共安全风险提供参考。

从现有研究状况来看,对城市中地面建筑内的安全管理比较成熟,针对地铁站之类地下建筑内的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研究多集中在场所本身的风险评价上,并未考虑日常安全管理等内容,缺少对场所内部配套系统的研究;而现有的对于安全管理的研究很少系统地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对地铁,特别是地铁站的安全管理提出具体规范。

2 地铁站应急救援与疏散管理

救援和疏散虽然是两种应急处理方式,但在本研究中,本文把它们视为一个事件的两面。以前的研究多强调疏散这一面,但如果在地铁站环境下发生突发事故,只强调疏散,忽视主导性救援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就需要在管理上加大力度,把疏散与救援综合起来,统一调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本文认为有必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完善救援与疏散一体化管理系统。既然把救援与疏散看作一个事物的两面,首先就要把两个方面的流程和措施纳入同一个系统,使得救援与疏散在物联网技术下产生联动效应。本研究将疏散分为静态疏散和动态疏散。静态疏散的管理比较容易实现,但动态疏散既包括救援,又涉及受控人员心理、生理、行为等多种因素,要做到统一模式管理是比较困难的。一体化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火灾发生后开展主导性救援和自发式疏散的管理程序。在物联网定位技术帮助下,将救援和疏散的方式、路径、指令以及实施步骤按照一定要求设置成应急管理程序,形成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集成到综合监控系统中。

(2)制定救援与疏散一体化应急预案。根据研究和调查,几乎所有地铁站或管理中心都会参照《地铁防火设计规范》或其他一些法规文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其中既涉及火灾救援,也有火灾疏散。即便是国家标准的《地铁防火设计规范》中也是对疏散的规定多于救援的规定,疏散的规定共六款51条,而救援的规定只有5条。因此,必须制定具体的救援与疏散一体化预案。该预案至少包括如何采用主动式救援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在物联网定位技术支持下的主导式疏散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形成联动机制。

(3)制定定期模拟演练方案。仅仅制定出一体化管理系统和一体化应急预案,还远远不能保证救援与疏散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对系统及应急预案进行经常性的检测和演练。因此,作为地铁管理中心的职责之一,需要根据实际制定一个模拟实训方案,使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广大乘客都有一个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思想准备。通过真实的演练,不仅可以检验上述《地铁站火灾应急救援与疏散一体化预案》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要让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熟悉操作环节,熟练掌握各种消防器材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可以使广大乘客学习逃生技能、增强应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意识和本领,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地铁站应急处理评估方案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地铁站火灾应急处理方案本身进行定期评估,在所有系统正常运营后一定时间内,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处理方案中某些条款进行更新。通过评估,改进了应急处理预案。第二,对按照应急预案进行的实训模拟演练进行评估,关注模拟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第三是针对综合监控系统以及维护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使得每一次的检测、维修以及软件系统的使用等情况自动获取反馈信息,以保证这些环节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qikandaodu/2021/0219/1375.html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地铁隧道渗漏水安全监测研究现状
下一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