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工业4.0时代下设计教育模式的创新

来源:物联网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2 0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工业4.0时代对设计教育的挑战与机遇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

一、工业4.0时代对设计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脚步刚刚才走了10多年,科技的发展却以从未有过的迅猛速度发展着,几乎每天都有创造性的发明或改进在发生。在我们高校设计教育的领域,迎来的是再也不可能用10年来断代的90后。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令他们应接不暇、却又从容不迫。在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应用方面,他们正在飞速超越着前人。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又要怎样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何德何能教授这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都颇感陌生的新生事物、并且还要为他们指明未来? 这样的一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启迪着我们设计教育的未来,机遇则在于我们探索创新的勇气与精神! 二、历次工业革命与设计教育改革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看,设计教育对工业革命的反应都是相当迅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被广泛使用),紧接着的19世纪80年代“新艺术运动”爆发,这种风格影响了建筑、家具、产品和服装设计,以及图案和字体设计,对工业革命做出了最直接也最配合的反应,因为“新艺术运动”推崇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设计。这种以及此后其他全新的设计理念更利于工业生产和推广、即快速又简单。 19世纪70年代因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等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19年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并延绵至今的“包豪斯”应运而生。无论从哪方面看,“包豪斯”都是在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培养着设计“大脑”。比如,她强调集体工作方式,用以打败艺术教育的个人藩篱,这是在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又比如,她强调标准,用以打破艺术教育造成的漫不经心的自由化和非标准化。这些在如今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在当初变革发生的时候,设计教育能如此迅速的做出最好的跟随方式是并不容易的。 “包豪斯”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将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这是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好的致敬吧。 从包豪斯的设计教育观念看,她正从为人设计转变为设计为人,在把设计从人的个体个性中剥离,从而将设计演变成为了“人”这样一个群体,比如,衣服出现了“S”、“L”、“XL”等,量体裁衣不再是主流的方式,夺身定制已不是大众的消费形式,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成了“工厂里的切片面包”。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杰里米.格林伍德(Jeremy Greenwood,1997)认为,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设计及设计教育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技术手段上的变化,也可以称为小小的进步,毕竟设计软件与信息资料提取的方便大大提高了设计执行时的效率、并且出现了数码艺术、数码设计这样的有明显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的新事物或新方式。 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意义 不经意间,第三次工业革命诞下的一个事物正在悄悄的改变着一切,从而让我们看到了她可能推翻前三次工业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标准”、“秩序”、“群体”、“量产”、“垄断”等等,她就是“物联网”。 在“物联网”的时代,每一个个体的人,只要有一个接入端口,他在“互联网”世界里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设计需求同样如此,群体的形象和需求再也无法取代个体,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 如果将“物联网”形容成是一个大脑,那么每一个个体就是一个个脑细胞、而“互联网”就是大脑的神经系统。每一个脑细胞的思想或活动都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运输在大脑的决策中体现出来,在这里,人作为个体、重新拥有了个性、拥有了自由。那些批量给我们的信息、产品再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每一个个体都开始追求那些只属于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是只有“我”能穿的衣服、只有“我”喜欢的香味、只有“我”的手握上去最舒服的剃须刀等等。 这是一次个体的解放、也是对一次全新的工业革命的呼唤。人类的需求已经提出,思想做好了准备,技术的突破呢?设计师的服务呢?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qikandaodu/2020/0922/886.html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下动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智慧医疗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