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运用二维码技术构建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图书馆

来源:物联网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0: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 言 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图书馆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融合现实(MR)、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技术 [1] ,将图书馆的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互连接,让读者体验虚拟

0 引 言

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图书馆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融合现实(MR)、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技术[1],将图书馆的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互连接,让读者体验虚拟和现实感知一体的图书馆服务。同时,也向图书馆的管理端口开放了捕捉用户行为和状态的通道,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数据依据[2]。通过虚拟与现实资源的融合,能进一步挖掘图书馆馆藏资源潜藏的价值,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资源探索和获取的效率,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图书馆的实际业务需求,运用二维码技术的功能和特点,来构建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图书馆馆藏服务。

哈特利教授的教科书中,语言是其最鲜明的特色。对比中国已有的体育法教科书,大部分语言都是严肃平实的,当然,这一方面是出于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学者在写作时,往往采用较为正式的用词,较为规范的表达,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大多坚持循规蹈矩,认为学术的严谨不允许语言的变化和不羁,然而,语言表达上适当的俏皮和变化会增强全书的可读性。

1 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图书馆馆藏服务

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图书馆馆藏服务[3],是图书馆的虚拟资源和实体资源的内容和服务的相互连接,使读者能够在两者之间无缝切换所要获取的信息和服务。在现实端,通过三维或平面建模技术,将图书馆的馆藏布局、架构和服务单元进行虚拟化,形成一座与图书馆构造和内容一致的虚拟图书馆;而在虚拟端,将图书馆所拥有的数字资源(电子书、报刊、数据库等)以及虚拟服务单元(后台咨询服务、检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等)通过链接介质,按照书刊排架的准确顺序和服务单元的定位与现实图书馆对接。使读者无论从现实途径(线下)或是虚拟途径(线上)访问图书馆,都可以通过实体和虚拟之间的链接来完整地获取图书馆馆藏内容及配套的服务内容。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构建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图书馆馆藏服务的一个首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有效的链接途径,将图书馆的纸本馆藏和数字馆藏进行精准对接[4]。首先,由于图书馆的馆藏数量巨大,图书和期刊排架上的书籍时常会更新和变动,无法精准地定位每一本书籍所在排架的具体位置,也就无法在虚拟图书馆内构建准确的书刊布局和排架内容;其次,馆藏图书目前采用的一维条形码仅能承载30个以内的数字和字母数据,无法承载虚拟馆藏与实体馆藏之间传递的数据量;最后,基于成本的考虑,无法通过过高的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来实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精准对接。通过技术搜寻和筛选,最终选择运用二维码技术[5],制作基于二维码的虚拟与现实链接介质,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基于二维码的虚拟与现实链接介质

二维码技术是一项基于图形的数据存储技术,它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二维平面上排列特定的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信息[6]。二维码的技术特点使其具有轻量化的体积、低廉的制作成本、大容量的数据携带能力和广泛的应用能力,适用于资产盘点、身份识别、链接分享和信息传递等场景。

2.1 介质设计

书刊正面部分的信息码尺寸为19 mm×19 mm,可以在最大1 m的范围内被主流的智能手机和专用读码设备识别和解析。信息码内部存储的信息为以书刊marc号为后缀的图书馆OPAC系统URL:“http://book.lib.zjhu.edu.cn/opac/item.php?marc_no=书刊marc号”,命名遵循DOI[11]和CDOI[12]规范。当读者使用智能手机的二维码扫码功能(例如:微信和支付宝)进行识别时,即可直接链接至该书籍的OPAC详情页面,获取书刊的相关信息、数字资源以及配套的服务资源(社交评论、寻书导航、推荐读物以及在线资讯服务);当读者使用图书馆数字阅读器(APP和微信端)内置的扫码功能进行扫描时,即可直接打开该书籍的数字资源进行电子书刊阅读;最后,通过图书馆专用扫码设备,可解析获取该书刊的馆藏财产号,配合磁条充消技术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功能。

图1 基于二维码的书刊标签

2.2 快速精准盘点

DMC(Data Matrix Code)是一种广泛使用于精细零件识别的矩阵式二维码技术[7],最小可以制成0.000 2 in2,是目前可制成的最小的二维码。同时,DMC具备更高的读取鲁棒性[8],并保持了较高的读取速率(3个/s)。基于以上特点,本文运用DMC生成书刊的盘点码,实现了图书馆书刊的快速盘点和精准定位。

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是目前最流行的,使用最广泛的矩阵式二维码技术[9]。QR Code具备大容量、多语言的数据存储能力,可以包含数字、字母以及中文数据,最大存储7 089个字符。同时,QR Code具有很强的抗污损能力[10]和极高的读取速率(30个/s)。基于以上特点,运用QR Code 生成书刊的信息码,建立了数字馆藏和纸本馆藏之间的链接,并实现了书刊的自助借还功能。

2.3 虚拟与现实链接

书脊部分的盘点码尺寸为5 mm×5 mm,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书刊的书脊宽度,也在标签的书刊背部部分添加了辅助盘点码(尺寸:6 mm×6 mm)用于辅助无书脊的书刊盘点。盘点码内部存储的信息为书刊的财产号。标签沿书刊的底部粘贴,所有书刊的盘点码均在同一水平线上,使用专用的二维码扫描设备瞄准盘点码所在位置,通过水平移动即可完成整排书架的盘点。盘点结果可以精确到书刊所在的具体位置(哪一个书架的哪一栏的第几本书刊)。精确的盘点结果可以为图书馆馆藏布局的虚拟化和寻书导航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更高效率地完成了图书馆的盘点业务。

本文设计的书刊标签码如图1所示,其是一个长80 mm,宽50 mm的可粘贴标签。标签沿着书刊的底部粘贴,沿书刊书脊的两侧分布。根据粘贴分布的位置,分为书刊正面部分、书脊部分和书刊背面部分。正面部分由图书馆的Logo、一个书刊信息码和书刊的财产号组成;书脊部分包含一个快速盘点码和图书的索书号(分类号和种次号),便于图书管理员的上架和使用传统方式进行寻书;背面部分由书籍的入藏时间、书籍名称、单位名称和一个辅助盘点码组成,包含书刊的基本馆藏信息。

3 结 语

基于二维码的书刊标签以较低的成本(0.2元/片)实现了图书馆馆藏书刊的高效和精准盘点功能,也实现了馆藏纸本资源和数字馆藏资源之间的链接,使读者无论从线上还是线下访问都能获取完整的图书馆资源和配套的服务内容,解决了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图书馆中,虚拟与现实之间数据链接介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融合现实技术,进一步拓展和优化读者访问图书馆的途径和方式,为读者提供感知一体的图书馆访问和使用体验。

牟泽雄:文学失去了基本的即兴写作土壤——应酬唱和,成为书斋里的个人化创作,已经没有什么即兴写作了。加上近百年的新式白话教育,可能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即兴写作已经不复存在了。

BT适应证包括[15]:(1)年龄18~65周岁;(2)严重的持续性哮喘[症状白天持续、夜晚多发,每日多次使用速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日常活动受限];(3)目前规律使用大剂量ICS和LABA;(4)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PC20<8 mg/mL);(5)使用支气管扩张药前 FEV1≤60%预计值或使用支气管扩张药后FEV1>65%预计值;(6)戒烟1年以上或每年少于10包。

参考文献

[1]胡国强,马来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9):50-54.

[2]提平.基于位置服务的图书馆推荐系统研究[J].传媒论坛,2020,3(3):96-97.

[3]张孝飞,冯云,蒲伟华,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创新中的应用前景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6):79-85.

[4]申悦.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5):126-127.

[5]钱宇.二维码与图书馆的深度结合:二维码替代条形码[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1):106-109.

[6]刘悦,刘明业.QR code二维条码数据编码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4):352-355.

[7]李波,曹敏,李仕林,等.基于图像处理的封印Data Matrix码验证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52(11):1020-1027.

[8]陆晓,包晓敏,沈永健.PCB板复杂背景下的Data Matrix码定位与识别[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3):296-299.

[9]陈玲.二维码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图书与情报,2013(1):109-110.

[10]张灵凤,冯锋,黄恒.二维码技术的生成原理的分析与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7,25(17):1-5.

[11]毛军,张晓林,曾蕾,等. URI和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19(2):9-12.

[12]孙坦,宋文,贺燕,等.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规范和应用指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20)04-0080-02

DOI:10.16667/j.issn.2095-1302.2020.04.023

收稿日期:2019-10-23

修回日期:2019-11-25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qikandaodu/2020/0521/336.html

上一篇:智慧监所人员精准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_
下一篇: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频谱占用预测研究